王濟堂:?“為國奮斗,此生無悔”
口述:黑龍江哈爾濱 王濟堂 95歲
整理:陶思慧
1930年6月,我出生于濱江(現哈爾濱市道外區)一個貧民家庭。8歲喪母后,我跟隨伯父王守璧以開豆腐坊維持生計。我曾親眼看到日本憲兵像強盜一樣在豆腐坊白吃白拿,稍不如意就對伯父拳打腳踢。
1943年1月,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張瑞麟、三棵樹鐵路工廠地下黨支部書記董麗泉和一名抗聯交通員三人扮作推銷黃豆的生意人來到豆腐坊,將這里定為東北抗聯地下秘密聯絡點。
那年我13歲,面黃肌瘦,身材矮小,但打鬼子報仇的決心很強烈。就這樣,我在張瑞麟的安排下,以“小貓”為代號,潛入三棵樹鐵路工廠做學徒。
在日軍嚴密控制的工廠,我的工作就是搞破壞:趁敵不備砸壞精密機器、卸下關鍵閥門換上廢品、割斷連接機車的膠皮管……有人說我:“面黃肌瘦像只小貓,可打鬼子的心比鐵還硬。”
為了拓寬情報來源,我練就了一身追火車、扒火車、跳火車的本領。可就在潛伏的第二年,我經歷了一次危險。
1944年7月,為獲取日本關東軍的軍事情報,我穿上鐵路員工制服,懷揣鐵路“身份證明書”和通勤票,手提檢車錘,扒上開往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的運兵專列。正當我刺探到關東軍動向準備離開專列時,一名關東軍士兵突然撲來,用刺刀抵住我的后背,想將我拖進車廂問話。
我當時要是進去,肯定兇多吉少。于是我立刻拽開車門,準備跳車。可那關東軍士兵突然用刺刀向我刺來,我往下一蹲,刺刀“噗”地刺進左眉骨,我偏頭再躲,第二刀深深扎進左肩窩,血“嘩嘩”地流。在關東軍士兵拔刀的間隙,我拼盡最后力氣掙脫,跳下飛馳的列車。
我拖著受傷的身體艱難跋涉,走了20多公里回到豆腐坊,第一時間將打探到的軍事情報轉交出去。這份染血的情報經地下黨急送蘇聯,蘇聯方面綜合各方面信息后,決定把駐西伯利亞的數十萬軍隊調往蘇德戰場,我因此被記了一功。
后來,我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最終在公安戰線上繼續報效祖國。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內保科成了我的新“陣地”。我與同事3年破案300余起,被評為“破案能手”。
2015年,我把俄羅斯總統普京授予的“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我看來,這榮譽屬于全體抗聯英烈,非我一人可獨享。
去年初,我特意前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為從臺灣來的“小當歸”一家講述民族的傷痛與抗爭史,并將一幅親手書寫的書法贈予他們——“希望小當歸常回家看看,必能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我是一個渺小的人,我所做的事也是渺小的事。每當撫摸左肩那道傷疤,我就會想起那段代號“小貓”的驚險歲月。參加抗聯是我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事,為國奮斗,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