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芝:“保家衛國,拼了命也值得!”
口述:吉林延邊 張學芝 97歲
整理:崔釋遠
1928年,我出生在山東乳山的一個小山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因為戰爭犧牲的人不少,我們村里有100多戶人家,其中有半數是烈屬。
1944年5月1日,我和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帶著趕走侵略者、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念頭,加入抗日隊伍。那年我16歲,沒穿軍裝,也沒有槍,就憑著一股勁跟著部隊走。
1945年,我和戰友們奉命到劉公島駐守。那島東西8里地,后面是懸崖,前面是光禿禿的平地,不光沒人煙,連動物都少見。這座看似荒蕪的島嶼,卻素有“東隅屏藩”之稱,是不容有失的海上防線,我深知駐守這里的責任之重。
有一天下午2點多,海天相接處冒出兩個黑點,越來越大——兩艘日本侵略者的軍艦撕破海平面,馬達聲“轟隆隆”的,沖著島就來了。班長吼了一聲“準備戰斗”,我們立刻鉆進用沙袋和珊瑚礁堆砌的掩體里,心里就一個想法:死也不能讓日本侵略者登島!子彈“嗖嗖”地在頭頂飛過,打在礁石上,碎片崩得到處都是。幸好我們熟悉地形,利用每一處能藏身的地方拼命還擊。打了好一陣,日軍的槍聲漸漸稀疏,登陸艇掉頭逃竄了。咱們不要命地打,他們也怕死?。?/p>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局勢仍然不穩。1947年,我隨部隊轉戰煙臺,因在多次戰斗中表現英勇,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成為連長身邊的警衛員兼通信員。這一年,一場雨里的阻擊戰,讓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天,我們連隊上山修工事。天剛亮,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轉了一圈就走了。一個多小時后,山下的敵人開始往山上打炮。為了頂住敵人瘋了一樣的進攻,全連70余名戰士毫無畏懼地投入戰斗,雖然家伙什沒敵人的好,可沒一個的。敵人發起了3次猛烈沖鋒,我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和精準的射擊,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仗打下來,連里就剩20余人,子彈也打光了。連長命令我找營長求援,我二話沒說,冒著大雨沖了出去,好不容易摸到營長那兒,得到的回復卻是:“沒子彈?上刺刀!死也得釘在陣地上!”帶著營長的命令,我又冒雨返回陣地。找到連長時,我發現戰友們大多犧牲了,連長也負了重傷,我背起他就撤。山坡上的雨水混著血水往下淌,敵人的尸體橫七豎八躺了300多具。撤退路上,我手里緊緊攥著最后一顆手榴彈,隨時準備和追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虧得那場雨越下越大,我們才順利撤回。
后來,我參加了淮海戰役,又跟著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戰斗中,我身上掛過不少彩:右臉挨過刺刀,左手被打穿過,左腿至今還留著彈片。但我從不后悔,這些傷疤,是咱的勛章!保家衛國,趕走侵略者,拼了命也值得!
1958年退役后,我留在人武部訓練民兵,后來又來到吉林敦化投身教育事業。我總跟孩子們講:“當兵,是我這輩子最光榮的事!”
從當兵到現在整整81年,如今我的生活好得很。如果要問我最堅定的信念是什么,就一句話:我永遠聽中國共產黨的話,永遠跟著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