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亞昌:“能為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我心里感到特別踏實”
口述:江西上饒 成亞昌 104歲
整理:鄭淑耀
1921年,我出生在江蘇漣水的一個農民家庭,今年104歲。在家里的4個兄弟中,我排行老二。那時生活十分艱苦,一家人連吃飽穿暖都是奢望,我只讀了一年書,就開始跟著爹娘到田里干活。
親眼看到村里人被日軍嚴刑拷打的場景后,我下定決心要去當兵打鬼子!
1944年,我找到在新四軍第三師當兵的堂哥成安全,在他的推薦下加入新四軍,被分配到第三師十旅的警衛營。
參軍沒多久,我們就打了一場硬仗。鬼子到淮陰附近的村子里“掃蕩”,警衛營接到消息后,組織戰士們埋伏起來,準備突襲敵軍。
敵人的裝備好得讓我們眼紅:不光炮打得準,每人還都配一挺“歪把子”輕機槍。我們呢?大多數戰士用的還是老舊的“漢陽造”,排長以上才配駁殼槍。硬拼不行,我們和敵人打起了游擊戰。大家互相掩護,聲東擊西,在村子里“掃蕩”的鬼子很快被我們打跑了。那一仗打得太激烈了,一顆手榴彈在我身邊爆炸后,我受了重傷,左手小拇指和無名指到現在都伸不直。戰爭勝利后,醫生在我的腎里發現了殘留的彈片。
日本投降后,盤踞在淮安城里的5000多名日偽軍搖身一變,打著“國民黨淮安獨立旅”的旗號,硬是不向我們繳械。1945年9月18日,上級的命令來了,我們十旅負責主攻淮安城。
淮安城的城墻又高又堅固,四面全是河溝,易守難攻。9月22日那天早上,總攻的信號彈“咻”地沖上天后,戰斗打響了!我和戰友們頂著雨點一樣的子彈往前沖。敵軍看到我們爬上城墻,嚇得魂飛魄散,扭頭就跑。不到3個小時,槍聲就稀拉下來,大部分敵人投降了。剩下200多名殘兵在城里四處亂撞,我們乘勝追擊,經過半小時的激戰,把他們徹底消滅了。
淮安解放后,我所在部隊奉命進軍東北。在東北戰場上,部隊首長看我人還算機靈,手腳也快,最重要的是還讀過一年書,就讓我改行當了衛生員。就這樣,我跟隨第四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了海南。
新中國成立后,我跟隨部隊來到江西上饒,因為我有醫療技術和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根據上級指示,我留在了橫峰縣,為當地群眾服務。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我要好好干。1953年,我和12名同志一起,白手起家,把橫峰縣人民醫院建了起來。到了1970年,大家又開始籌建麻風病醫院。年復一年,我始終在救死扶傷的新“戰場”上奮斗,直到1983年退休。看著當地的醫療條件越來越好,能為橫峰這個第二故鄉的建設添磚加瓦,我心里感到特別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