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豐富人才資源優勢”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優勢,顯示我國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正加速推進。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被賦予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內涵。通過教育賦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積厚成勢、行穩致遠。
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其根本使命在于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教育救國”到“教育興國”再到“教育強國”,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鐫刻著教育奮進的足跡。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人的全面發展,而教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持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通過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教育正在培育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當前,超大規模的“人才紅利”與全產業鏈的人才配套體系是我國一大特色和優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突出貢獻導向,加快推動我國人口從規模紅利到質量紅利的跨越與轉變,全面支撐現代化建設。
教育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更好立足我國發展實際。扎根中國大地,就是要從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應遵循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統一。歷史證明,我國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本國實際,借鑒而不盲從,才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需要的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需要把高校人才鏈、創新鏈嵌入地方產業鏈,構建“大學—區域”協同發展共同體。要堅守特色發展之路,形成與區域發展戰略相契合的辦學理念,強化“服務本土”意識。重點發展與區域自然資源、產業結構、文化特征相關聯的特色學科專業體系,形成“特色學科+在地產業”,讓“小學科”成為“大支點”。
教育與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才能發揮倍增效應。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體部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體現了黨中央的系統性布局和戰略性思考。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科技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人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強化戰略協同,相關部門要協同發力,打破部門壁壘,實行“戰略規劃一張圖、重大項目一條鏈、資源配置一盤棋”。要暢通要素循環,打造“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一體格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緊密對接產業發展、科技攻關和社會需求,實現“真題真做”“真需真研”,讓畢業與就業緊跟產業需求,讓論文與專利為社會服務。要勇于突破機制,高校與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形成“企業出題、共同答題、市場閱卷”的長效機制。
展望“十五五”,高等教育需以扎根祖國大地的堅定姿態,堅守教育初心,回答好“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守正創新,加大綜合改革,注重內涵發展,讓教育成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加速我國人才優勢從“規模紅利”向“質量紅利”和“結構紅利”演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