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振興添動能

本溪市雙擁辦組織慰問野外駐訓官兵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本溪,親身感受了在雙擁工作推動下這座城市煥發出的獨特魅力。
作為全國首批雙擁模范城,本溪已連續10次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這份“十連冠”的榮光,不僅是城市的金色名片,更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強大引擎。
雙擁工作究竟如何為鋼城注入持久活力?答案藏在軍地同心的實踐里,映在城市發展的年輪中。
紅色基因賡續傳承
“雙擁之于本溪,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而是融入城市血脈的基因,是代代相傳的精神密碼。”本溪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孫偉這句話,道出了雙擁工作對城市精神塑造的深遠影響。
作為《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素材來源地、東北抗聯的重要活動區域,本溪的紅色底蘊厚重綿長。楊靖宇將軍在此召開西征動員大會,抗聯將士的密營遺址遍布青山,50余處紅色印記共同構成城市最鮮明的精神底色。
記者在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看到,參觀者絡繹不絕。本溪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李勇介紹:“如今,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楊靖宇紀念館等33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修繕一新,年接待參觀者超10萬人次,成為輻射全省的紅色教育高地。”
本溪將雙擁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精神,精心打造了6條國防教育一條街、7個雙擁主題公園、6個擁軍廣場,讓“軍”的元素融入城市肌理。軍地聯合創排《鐵血本溪》《西征》等文藝精品,攝制電影《鋼鐵意志》,編輯出版《本溪英烈傳》等書籍,讓紅色故事家喻戶曉。
在著名的“楓葉之鄉”,記者發現,本溪將紅色底蘊與“楓葉之鄉”的文旅品牌巧妙結合。桓仁滿族自治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振宇介紹:“五女山景區就有抗聯將士留下的密營遺址。我們將紅色文化與生態優勢有機結合,讓軍民魚水情在秀美山水中靜靜流淌。”本溪多處5A、4A級景區面向現役軍人、退役軍人減免門票,實現了紅色傳承與紅色文旅共同發展。
愛國擁軍從娃娃抓起。本溪全市大中專院校和各級黨校開設國防教育課程,中小學校普遍開展軍訓和少年軍校活動,直接受教育者達80萬人次。“童心向國防”“重走抗聯路”等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讓尊崇軍人、熱愛國防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如今,擁軍門店、擁軍標識遍布城鄉,尊軍崇軍已成為本溪最動人的社會風尚。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服務保障精準落地
本溪雙擁工作的活力,源于不斷創新的服務模式和社會化擁軍體系的深度構建。
記者在駐溪某部的“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看到,值班律師信息、工作制度清晰明了。“我們率先實現了法律援助站進軍營全覆蓋,就是要讓官兵遇有涉法問題‘足不出營’就能找到專業幫手。”在雙擁戰線奮戰22年的市雙擁辦專職副主任張瀟警說。這一機制,已累計為24名官兵解決家庭涉法問題,挽回經濟損失80余萬元。
針對退役軍人權益維護,本溪創新打造由30余名優秀退役軍人組成的“編外指導員”隊伍,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羅佳全牽頭化解矛盾糾紛60余起,成為困難老兵的“貼心人”。
法治既有剛性也有柔性。從烈士后代王雨重病時30萬元救助資金的特事特辦,到軍士長劉某遺屬的喪葬費用全免與子女入學享“綠色通道”,本溪構建起“部隊有需求、地方有回應,家屬有困難、政府有行動”的快速響應機制,累計化解涉軍矛盾40余起,讓尊崇與保障貫穿軍人服役、退役及軍屬生活的全生命周期。
好機制離不開好政策,政策落地的精度,決定著雙擁工作的溫度。
本溪制定《本溪市新時代擁軍優屬工作實施意見》等幾十個政策文件,將退役軍人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子女教育優待問題細化為可操作的任務清單。轉業軍官100%安置到黨政機關,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100%進入事業單位,積分選崗的“陽光安置”機制實現部隊、接收單位、退役軍人“三滿意”;5年來,共有224名軍人子女優待入學,63名軍人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14名隨軍隨調子女破格進入省市重點學校,軍考輔導讓42名戰士考入軍事院校;每年發放撫恤補助經費足額到位,走訪慰問邊海防官兵家庭,解決實際困難近百個,讓軍人軍屬安心無憂。
“擁軍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社會‘大合唱’。”張瀟警對此深有感觸。
中國移動遼寧公司本溪分公司打造獨具軍旅特色的軍人服務營業廳,設置“軍人之家”閱讀休息專區,推出通信套餐三折、加1元享50G流量等優惠;中國工商銀行本溪分行建立 5 家金融服務驛站,設立“隨軍銀行”上門服務,用心用情為軍人軍屬提供最真誠的金融服務;何氏眼科醫院組建醫療團隊深入部隊義診,累計服務官兵超2000人次,用專業服務守護官兵眼健康。全市198家社會擁軍企業、46家應急采購供應商組成擁軍聯盟,在醫療、購物、通信等領域為退役軍人、軍人軍屬提供全方位優惠。
多方力量的匯聚,讓本溪擁軍優屬的氛圍日益濃厚,服務保障的根基越扎越牢。
經濟發展重要機遇
“雙擁工作既是政治責任,更是發展機遇。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本溪將雙擁工作與老工業基地振興、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軍地共建、雙向賦能。”孫偉說。
依托“鋼都”“藥都”優勢,本溪推進“民參軍”“軍轉民”深度耦合,本鋼集團研發的高強度特種鋼應用于國產尖端裝備,藥企與軍隊合作開發急救藥品,實現國防建設與地方經濟雙贏;建設本溪某產業園,引進無人機研發、衛星通信等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科技+軍工”產業集群。
“在勞動力外流的背景下,人力資源尤為重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張遠廷表示。本溪高度重視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年均舉辦20場次以上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86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1300余人。
9月5日,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促進振興發展大會、退役軍人產業對接會在本溪市召開,支持廣大退役軍人在本溪創造、創業、創新、創優成為會議主旋律。
“由退役軍人創辦的企業在本溪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孫偉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本溪市退役軍人創辦的經營主體總量突破2.4萬家,直接吸納就業人數達5萬余人。建立退役軍人創業孵化基地,本溪軍創基地入駐企業達77家,本溪軍贏成為省級退役軍人創業孵化示范基地,軍創動漫公司與軍創商貿公司被評為市級創新工作室,形成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此外,駐溪部隊積極參與城市建設,投入600余萬元為14所小學購置教學器材,為12個幫扶村發展脫貧產業,修建愛民路、連心橋,助力鄉村振興,桓仁滿族自治縣八里甸子村成為全省部隊幫扶示范村;在應急處突中,部隊沖鋒在前,在2024年防汛期間快速響應,在山火撲救中僅用40分鐘即控制火勢;軍地聯合開展演練,運用無人機、滅火機器人等裝備提升救援效率。
駐溪部隊為地方發展保駕護航,地方為部隊建設提供全力支持,軍地雙方在互辦實事“雙清單”機制下,完成12條擁軍路鋪設、4 條國防公路建設,優化城市交通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雙擁力量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加速器”。
層林盡染的楓葉見證魚水深情。本溪將“十連冠”的榮光鐫刻進城市發展的年輪,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紅色引擎”。
本刊記者??王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