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醫護大愛仁心顯擔當 患者手書“錦旗”表心意
紙頁舒展間,患者老陳一筆一畫寫下的工整字跡格外醒目。特別的是,這封感謝信的尺寸竟和正常的錦旗一般大……近日,遼寧省第一榮軍優撫醫院病房里醫患圍成一團,展開了一封特別的感謝信。患者老陳之所以別出心裁,為的就是醫護人員能直觀感受到這撲面而來的真摯謝意。而這份感謝的背后,是一段跨越179天的醫患同心、共克難關的溫暖故事。
今年3月31日老陳初到科室時的模樣,至今仍讓醫護人員記憶猶新:意識模糊,連簡單的眼神回應都難以做到,由鼻飼管、尿管維系著基礎生命需求,全身無力到連最基本的坐姿都無法維持,還合并著肺炎與低熱癥狀。“他還能好嗎?”站在病床旁的家屬眼眶泛紅,言語間滿是焦慮與無助。這樣的場景,讓醫護人員深知,眼前不僅是一位病情復雜危重的患者,更是一個家庭對生活希望的期盼,頓感肩上責任重若千鈞。
為讓老陳早日康復,科室第一時間組建專項康復小組。科主任帶領團隊從病情評估、方案制訂到治療執行,每一步都力求精準:先是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為他施針推拿,借傳統療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身體的淤堵與虛弱;再同步銜接現代康復技術,安排專業康復師一對一跟進——從被動活動關節防止肌肉萎縮,到針對性訓練吞咽功能以擺脫鼻飼管,再到引導他嘗試發音、練習行走,每一項訓練都細致入微。護理團隊更是24小時“在身邊”:定時監測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為老陳擦拭身體、更換衣物,把日常照料做得周到妥帖;還常常主動和家屬溝通治療進展,用“今天他能多握一會兒手了”“剛才他試著哼了一聲”這樣的小事,一點點緩解家屬的焦慮,給予他們堅持的信心。
康復之路從無坦途,老陳的每一點進步,都浸透著醫患雙方的汗水。最初做被動關節訓練時,他因疼痛常常抗拒,康復師便一邊輕柔操作,一邊輕聲安撫;嘗試脫離鼻飼管時,他吞咽困難反復嗆咳,護士便耐心調整食物質地,手把手教他正確吞咽;練習行走時,他因害怕摔倒不敢邁步,醫護人員便一人扶著他的手臂,一人護著他的腰腹,一步一步陪著他挪……從微弱回應到清晰發音,從依賴插管到自主進食,從臥床不起到借助助行器站立,再到最后能獨立行走100多米——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突破,都是醫患同心、咬牙堅持的結果。
當179天的努力終于換來了老陳的“重生”,當他笑著對家屬說“我可以回家了”,當家屬握著醫護人員的手反復說著“謝謝你們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并送上寫滿感謝的信箋時,所有醫護人員連日來的疲憊都瞬間轉化為難以言喻的成就感與欣慰。
醫護大愛仁心顯擔當,患者手書“錦旗”表心意。如今,老陳已順利出院,但他那封手寫的感謝信將成為醫護人員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下一步,遼寧省第一榮軍優撫醫院醫護人員仍將堅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初心,用專業與溫度為更多患者搭建康復的橋梁,讓更多家庭重獲歡笑與希望。(文/趙明地、李俊燃、馬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