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子跨越70多年的“相見”

來源:1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于力 丁非白
洗出來一張清晰的照片需要多久?
答案是可能需要74年。
11月5日,記者再次來到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賽馬鎮幸福村,將洗好的志愿軍烈士楊忠貴的照片,交到他的兒子楊樹武手中。

11月5日,新華社記者于力(右二)向楊忠貴烈士侄(左)展示照片修復效果。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太好了,謝謝你們!這輩子,我終于看清父親長啥樣了!”楊樹武雙手接過照片,沒有太多的表達,只是仔細地端詳著父親的樣子,不時用手輕輕摩挲著,像是在撫摸一件易碎的珍寶,“跟我爺爺說得一模一樣,英氣!”

11月5日,楊樹武端詳父親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當天,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了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工作的最新進展,8位志愿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其中就包括楊樹武的父親楊忠貴。

圖為楊忠貴烈士的烈士證明書。新華社記者于力 攝
得知線索后,記者第一時間通過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上了楊樹武。采訪時,記者得知,關于父親的故事,是爺爺楊維林一遍遍講給他的記憶碎片。1947年,楊忠貴投身革命,后隨志愿軍入朝作戰。1952年8月,24歲的楊忠貴犧牲在朝鮮戰場。那時的楊樹武尚在襁褓中,74年來,他從未與父親謀面。

11月5日,楊樹武(左)和楊忠貴烈士的弟弟楊忠利一起端詳楊忠貴烈士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
那天,楊樹武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紅布包,一層一層地打開,里面是一張已經有些泛黃的膠片。“這是父親唯一的一張膠片,在箱子里放了七十多年了,鳳城的照相館都洗不出來……您能幫我想想辦法嗎?”說話時,楊樹武的眼神里滿是期盼,又帶著一絲不確定的忐忑。
這是楊樹武對父親僅存的念想,接過膠片時,記者仿佛觸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守望。

圖為楊樹武與妻子在家門口合影。新華社記者 于力 攝
回到沈陽,記者攥著膠片沿街一家一家地問,得到的都是“年代太久了,洗不出來”的答復。幾經輾轉,記者終于在一家老字號照相館得到了肯定的回復,當得知這是烈士僅存的照片時,店主拿著膠片看了許久:“這是英雄的照片,得好好弄。”

圖為記者幫助楊樹武修復洗印出來的楊忠貴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于力 攝
三天后,清晰的軍裝照從顯影液中浮現,照片里的年輕人穿著軍裝,領口的領章清晰可見,眉眼間滿是英氣。店主興奮地給記者打來電話:“洗出來了!”
當帶著洗好的照片趕到楊樹武家,看著他把照片和烈士證并排擺在家里柜子的正中間,我們覺得,這幾天的奔波都值了。
離開楊家時,楊樹武送了我們很遠。“父親為國家犧牲,是全家人的驕傲,我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知道照片洗出來后,都說要馬上回來看看。”楊樹武說。
這場跨越70多年的“相見”,沒有聲勢浩大的儀式,卻藏著動人的分量;這張遲來的照片,不僅圓了一個兒子74年的夢,更印證著:英雄從未被遺忘,精神永遠在傳承。